筑梦桑梓地,青春好还乡。自2019年以来,滨州团市委依托“青鸟计划”,打造“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品牌,社会实践累计参与大学生超过万人,参与人数连年增长、成效显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全方位搭建高校学子与家乡联动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增加阅历、了解家乡、融入家乡。一是提供最优实践机会。在高校寒暑假放假前一个月,团市委面向市直机关、社会组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金融、教育、国资委、卫健委团工委,市直属团组织,征集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岗位,为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参与,在征集岗位时要求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签订社会实践(实习)协议,为大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考虑实习生实际经济状况在提供岗位时备注是否提供食宿、是否提供生活补助、发展空间等保障条件。2023年寒假,依托“青鸟计划”的品牌效应,在全市征集1031个社会实践岗位,对应机关、企事业、农村等不同领域,充分满足同学们的个性化需求,实习人数达到1200余人。二是丰富拓展实践项目。在组织大学生常态化参与单位实习的基础上,团市委积极拓展实践项目,丰富实践内容,举办2024年寒假“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展演活动、大学生春晚、青年人才座谈会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返家乡”社会实践项目的实效性。同时,组织开展“感知滨州”“返家乡”大学生家乡行活动,通过参观滨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人才公寓、青鸟驿站等全市重点项目和支柱产业,了解滨州重要产业和重点项目情况以及大学生创业就业优惠政策。三是严格完善上岗流程。团市委要求为每一位参加实习的大学生购买了人身意外险,充分保证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为了让实习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在上岗前,团市委组织岗前培训。把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提前告知大学生,为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岗位奠定了基础。在实习中,各级团组织坚持以为滨州籍学子“创造条件、激发热情、做好保障”为原则,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搭建了大学生与家乡的感情联络平台。严格的岗前程序,为更好地参与到实习实践奠定了基础,大学生到岗实习率达到100%。滨州团市委高度重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聚力用好用优用实“返家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群体,着力打造实践新阵地。一是创新开设“滨滨学堂”。组建起以“返家乡”大学生群体为主的志愿服务团队开设“滨滨学堂”,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陪伴、兴趣养成、自护教育为主的课程服务体系,培养留守儿童形成健康心理,在帮助困难儿童中展现青年学子的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涌流,开设班次112个,服务留守儿童3715人。
二是常态参与志愿服务。组织返家乡大学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滨州市社情民意调查、城市宣传片拍摄、春运“暖冬行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志愿服务中为青年学子留下“担当印记”。扎实开展防溺水教育、村镇义诊,“金晖助老”“希望小屋”走访等志愿服务活动40余场,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长累计8000小时。三是引导助力“非遗传承”。由“返家乡”社会实践大学生担任主播,组织35个代表性非遗项目齐聚孙武广场,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方式推介传承非遗文化,让民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非遗好品的渊源和魅力。组织500余名“返家乡”大学生参与“我为滨州代言”活动,通过打卡推介,为家乡代言,助力高质量发展。积极参加“青春市集”活动,100余名“返家乡”大学生参与组织及直播推介滨州非遗项目。“青鸟殷勤为探看”,大学生是家乡“招才引智”的宣传员,通过“返家乡”社会实践,感知家乡发展,留下家乡印记,将家乡的故事传递到全国各个角落。一是设立全国高校“青鸟驿站”站长。目前,已连续五年开展全国高校“青鸟驿站”站长选树工作,建设高校“青鸟驿站”335个,覆盖“双一流”高校112所,普通高校143所,高职类院校80所。通过设立“青鸟驿站”站长,为同学们搭建学习锻炼的平台,同时也帮助更多学子了解滨州、认识滨州,为滨州“招才引智”工作贡献力量。二是建立“青鸟计划”数据库。参加实习的大学生通过“青鸟计划”小程序、滨州大学生实习实践微信群继续保持沟通和联系,定期发送滨州的最新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人才政策、招聘岗位信息以及大学生实习心得和体会,通过返家乡,将青年学子与家乡的发展连在一起,心连在一起。目前数据库已录入学子77927人,覆盖海内外高校332所,为全市“招才引智”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三是开展“企业行”活动。举办“京博行 感受现代企业风采”活动,带“返家乡”大学生深入当地重点企业,结合“返家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京博依托N1N基地的工厂场景、VR沉浸式场景等资源,为广大学子定制化设计了致泰办公区、京博石化、京博研究院、博华生态农业等实地认知体验,以企业的真实场景、真实项目启发学子的职业化思维,打通学校育人供给端和产业用人需求端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