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上午,滨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大干2023奋勇争先向前·民生品质越来越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专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提升民生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东,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市计生协党支部书记单丽君,市卫生健康委四级调研员杨孟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东介绍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提升民生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卫生健康委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紧紧围绕市委“1+838”工作格局,全面贯彻“1+8+1”工作推进落实体系,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全链条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牵头承担的9项省对市考核三级指标、6项“1+8+1”重点工作和10项“12158”民生实事,全部按时序推进。
一、立足民生所向,在党建品牌建设上提升品质。自2022年7月,创新实施“党建+健康”先锋行动以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构建起医疗机构支部建设与业务发展“七个结合”运行机制,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65.04%的党支部建在科室、60.58%的党小组建在病区。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深入开展贴心服务“七个一”(护卡包、明白纸、回形针、宣教单、服药卡、资料袋、摆药盒),以挂号时、候诊时、就诊时、诊疗后“4个流程”为切入点,在“小细节”上做足“大文章”,以“小切口”带动患者满意“大提升”。截至目前,累计为就诊患者发放便民物品、资料1272万件。特别是为70岁以上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发放摆药盒,实现用药准确、安全,切实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满意度。
二、坚持以人为本,在医疗卫生服务上提升品质。一是解忧纾困“加码攻坚”。坚持“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同步发力,将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百日攻坚行动50条举措和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问题专项整治26条措施分别拓展到90条、40条,数量居地市之首。二是优化就医流程打出“组合拳”。推出“免除押金+床旁入院+床旁结算”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市所有公立综合医院均已实现“床旁办理”。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午间或夜间“延时门诊”“网约医护”等便民服务,化解就医时间难题。三是医疗核心指标实现“破零”。列入全省影像云平台建设试点市,实现影像检查数据的信息互通和跨院区调阅互认;医改工作入选全省十大创新举措,并在全国医改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率先完成市内二级综合医院等级复审,为全省提供滨州标准。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落户我市,实现了国家级重点专科“零”的突破;我市获评“全国平安医院建设工作表现突出地区”,为全省2地市之一。
三、夯实健康网底,在基层卫生服务上提升品质。夯实健康网底,在基层卫生服务上提升品质。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活动,名医基层工作室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深化医防融合管理,90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建立“健康驿站”,67家机构开展标准化流程再造,为3.4万名“三高”患者提供了上下协同、一体化诊疗服务。丰富家庭医生签约内涵,全人群签约覆盖率61.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率84.99%。开展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省首个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达标率100%,国家推荐标准、省提升标准占比分别居全省第3和第2位。扎实开展12大类4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获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全省第一名。
四、坚持传承创新,在中医中药服务上提升品质。以“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谋篇布局,推动我市中医中药事业振兴发展。一是打造中医药区域发展高地。依托中医药人才、学科、文化等内涵建设,持续推动全国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发展,发刊《滨州黄河中医药》杂志3期,中医药综合改革获省卫健委大篇幅表扬。二是提升中医药发展服务能力。深入实施“五个全科化”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强化市、县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和康复中心建设。获评省级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牵头专科1个,填补了我市该领域空白。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行动,新增61处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全市中医药特色村卫生达到300处。三是推进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医药制造、中草药种植及深加工等方面促招引、强品牌,打造医养健康的“齐鲁样板”。截至6月底,全市医养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68.48亿元。7月1日,全省“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在滨州举行,营造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五、关注一老一小,在重点人群服务上提升品质。严格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更好地为全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一方面,针对老年人,着力加大老年健康服务供给。扎实推进“银龄安康工程”,实现县市区政府统保全覆盖,2023年度,承保人数达到84.82万人;致力于打造全国医养结合“滨州样板”,全市医养结合机构达到24家,床位达11883张;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100%,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占比达100%。另一方面,针对妇女儿童,着力构建生育友好支持体系。市委、市政府印发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提出5方面20项主要任务,为促进我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免费“两癌”筛查覆盖农村和城市低保适龄妇女,2023年,已完成筛查10.1万人次;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目前全市托位数16049个,每千人口托位数4.1个。
六、守护全民健康,在健康滨州建设上提升品质。统筹健康滨州战略布局,贯彻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大力实施健康知识普及等15项专项行动。10项健康指标位列健康山东行动前三名,优秀指标24项、占比达到68.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妇幼三大核心指标稳中趋优,指标评价列全省第1、第2和第4位;每万人拥有合格全科医生5.48名,居全省第1位。创建多个全国健康称号,博兴县健康县区案例获全国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精心打造“卫企同心·健康护航”服务品牌,获评全国健康企业建设优秀案例,滨州市获评全国健康企业行政推广优秀案例。4月21日,山东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议在滨州举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积极提供滨州“健康方案”。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持续深入开展市委“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干”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聚焦“民生品质更实”整体创一流,落实“1+3”工作思路,统筹做好党建统领与内涵建设、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贡献更多卫生健康力量。
现场答记者问
我市卫生健康系统正在聚力推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百日攻坚行动,请问目前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东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从提升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延伸惠民措施、提升服务能力、下沉服务资源、扩展健康管理六方面,聚焦“六心”服务,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是服务标准再提升,“关心”群众就医事。将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关心群众就医急难愁盼“身边事”,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和专项整治活动,推出90项服务举措,以“小切口”带动“大提升”。
二是就诊流程再优化,群众就医更“省心”。全市100%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实现精确到20分钟内的门诊预约就诊和精确到30分钟内的磁共振、CT等大型设备的检查预约;100%的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切实让群众“少跑腿”;15家医院推行“床旁入院”和“床旁结算”,受益患者3.1万名;13家医院试点开展“无陪护病房”,为病患家属解决陪护难的实际需求。
三是惠民措施再延伸,群众就医更“暖心”。21家公立医院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患者在同一科室一次挂号,三日内复诊免收挂号费,累计受益群众26.49万人次;23家公立医院的60个科室实行午间或夜间“延时门诊”服务,为“上班族”“上学族”化解就医时间难题;19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诊间结算”,患者无需再到窗口排队缴费。
四是服务能力再提升,群众就医更“放心”。建立完善“医疗影像云平台”,实现跨机构影像检查结果调阅共享;19家公立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2023年服务患者5836人次;100%的三级综合医院推广日间手术和日间放化疗;建成运行10处偏远乡镇急救点,急救车到达时间平均缩短至10分钟,及时救治偏远农村患者901名。
五是服务资源再下沉,群众就医更“安心”。建立精准帮扶机制,累计选派业务院长137名、名誉村医4289名、学科帮扶团队88个,建成名医基层工作室109处,实现基层定点帮扶全覆盖;135支专科团队+1412支家庭医生团队组成巡回医疗队,开展基层巡诊服务,村级医疗巡诊实现全覆盖。
六是健康管理再拓展,群众就医更“舒心”。94.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出院延伸护理服务,受益患者1095名;100%的县(市、区)开展老年人上门居家医疗服务;深化医防融合管理,90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建立健康驿站并启动健康积分激励机制,签约覆盖率61.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率84.99%。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以党建为统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连续性、舒适性和公益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新需求,打造群众满意的滨州健康服务品牌。
在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过程中,滨州市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满足托育服务需求,减轻家庭养育子女负担?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市计生协党支部书记单丽君回答记者提问
破解“带娃”难题,发展托育服务,已成为提升育龄夫妻生育意愿、落实国家三孩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大力推动托育服务发展,减轻家庭养育子女负担,激发生育潜能。
(一)增加托育服务供给。一是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申报中央预算内托育项目24个,获资金支持1884万元,争取省预算内托育项目5个,获资金支持395万元,带动普惠性托位增加。二是大力发展托幼一体化。在新建住宅小区规划中,落实幼儿园、托育设施一体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保障托班托位数供给。目前,全市幼儿园托班托位占总托位的52%。三是支持用人单位举办托育机构。“十四五”期间,对符合条件的示范性用人单位普惠托育机构给予5万元建设补助,通过发放托育电子消费券,引导职工家庭参与托育服务,激发职工生育意愿。四是引导托育服务多元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独立实体式、社区嵌入式、连锁辐射式、家庭托育点等托育模式,满足家庭多样化托育需求。目前,我市开展托育服务的机构293家,托位数16049个,每千人口托位数4.1个。
(二)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严格落实国家对托育机构用地保障、房屋租赁、税费减免政策,制定出台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暖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政策,减轻托育机构经营成本负担。推出“托育无忧”系列保险服务,助力提升托育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制定托育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政策,按每个托位2000元给予建设补助,每生每年1000元给予运营补助,给予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普惠托育服务机构,依据实际收托数,对二孩、三孩保育费每人每月分别给予300元、400元补助,强化地方政府支持,降低机构运营成本,有效促进普惠托育供给。
(三)提升托育服务质量。一是深化医育结合。成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保育专家指导组,依托妇幼保健机构设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8处,打造“医园家”一体化照护模式。二是强化照护指导。开办“托举希望·育见未来”科学育儿父母课堂大型直播18期,免费发放《婴幼儿照护知识手册》6万余册,组建522人参加的健康科普专家库,开展活动近800场次,有效提升家庭科学育儿能力。三是推进综合监管。印发《滨州市托育机构监督管理规范(试行)》,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综合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定期开展督促指导,推动托育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目前我市实现了医疗影像检查数据的信息互通和跨院区调阅互认。能否介绍一下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市卫生健康委四级调研员杨孟回答记者提问
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聚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提升看病就医满意度、获得感,创新实施市级区域“互联网+医疗影像云”平台建设,推动实现全市范围内影像检查数据互联互通和检查结果互认。
一是强化领导保障。市委、市政府将“互联网+医疗影像云”平台建设列入了市委改革办“破零”工程和市政府民生实事。市大数据局提供了存储及计算资源,市直有关单位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为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严格统一标准。全市在统一服务平台、统一数据存储、统一数据接口、统一安全保障、统一便民调阅“五统一”的标准框架下,构建整合型云间生态融合模式,推动医疗影像数据全市范围内互通共享,实现区域影像协同服务。
三是强化服务支撑。市“互联网+医疗影像云”平台部署了云影像管理及应用、远程影像诊断、数字影像服务等系统,支持三维重建、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辅助医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快速、精准的检查和诊断。
四是强化结果互认。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符合对接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部分妇幼保健院全部对接市“互联网+医疗影像云”平台,实现了影像检查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检查结果跨院区调阅。
五是优质资源下沉。通过实施影像云平台远程诊断等延伸服务,促进了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协作,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了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六是增强群众体验。患者无需打印传统胶片,通过手机扫描报告单二维码或通过“滨州卫生健康”公众号就可查看检查报告和原始影像数据,减少了影像检查相关费用支出,提高了患者就医体验。目前,全市共上传市平台211万人次影像检查数据,群众调阅影像检查数据130多万人次。
Copyright C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滨州正能量人力资源
鲁ICP备19037556号-1
37160202000545
地址:黄河五路487号彭李办事处大楼602室 EMAIL:95502900@qq.com
ICP经营许可证:鲁B2-20210431 人力资源证: 371602201801
Powered by PHPYun.